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人民网海南视窗特约评论员:矢弓 
 1994年前后,湖北江汉平原流行这么一条关于干部喝酒的新民谣:
 
 革命的酒倒满杯,
 
 革命的干部天天醉,
 
 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,
 
 喝死了革命的老前辈,
 
 喝垮了接班的三梯队。
 
 喝得夫妻背靠背,
 
 喝得肾功能都减退,
 
 喝得计划生育指标作了废;
 
 喝得儿子掉眼泪,
 
 喝得老婆起误会。
 
 一怒之下去找工会,
 
 工会只管收会费,
 
 建议你去找党委。
 
 党委接待的是一对,
 
 男的像酒瓶,
 
 女的像酒杯,
 
 书记喝醉还在睡,
 
 乡长陪客还没回,
 
 建议你去找纪委。
 
 纪委的答复很干脆:
 
 现在是改革开放的新社会,
 
 有酒不喝也不对,
 
 我们还不是天天陪,
 
 最好喝好不喝醉。
 
 大吃大喝,深恶痛绝。从实践中,老百姓最为反感。其实,大吃大喝应该是大喝大吃,因为仅仅是吃,一个人的胃容量有限,敞开了吃能吃多少,可喝就不同了。“一餐饭吃了一头牛,一口酒喝了几斤油,一屁股坐了一栋楼”,干部的所谓公务消费,已经成为一个黑洞。
 
 江汉平原有一些民间艺人,逢年过节,两块竹板,走乡串户,看见什么顺口就编,出口就是顺口溜。其中著名的内陆侨乡,湖北天门,就是一架三棒鼓,从新疆敲着唱着走到了欧洲。本民谣一连8个“喝得”,颇有气势,从大局到家庭,从工作到生活,无一不在囊括其中。
 
 喝酒喝多了误事,还有民谣描绘这些醉酒的干部:“上午,像个包公;中午,像个关公;下午,像个济公;晚上,像个骚公。”上午没有喝酒,看着还像个样子,中午酒一喝,满脸通红;下午就办不成事了,成了济公疯疯癫癫、歪歪斜斜的样子,夜里,更是不堪入目。于是,有民谣说他们“白天文明不精神,夜里精神不文明。”
 
 时过十余年,回过头来看看干部大吃大喝,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。改观的只是喝的酒更高档了,吃的宴席更奢华了,社会在进步,经济在发展,干部的酒桌上也在与时俱进。
 
 为此,我们纪检监察每年都下文件,禁止大吃大喝,可每年都在大吃大喝。怎样从源头上惩治腐败?上面想了很多法子,包括过去的“四菜一汤”,后来的不准赊欠,都显得相当温柔,甚至网开一面。
 
 有专家出招,如果不从财政改革着手,从根本上阻止领导可以随意签批开支,部门的钱可以体外循环,有钱在手,那就无法制止大吃大喝的。这钱分了违纪违法,吃了合理合法,吃了也白吃,白吃谁不吃?
 
 |  |